close

前幾天上了「數學」學習領域作業指導一課
很感謝有這麼多老師願意分享這些很棒、創新的授課方式給我們。

原以為數學課,會是與我們分享『教學技巧』
但數學老師戴娟穎老師卻是大力的把更重要的『教學觀念』灌到我的腦海中

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排斥數學?甚至是其他科系?
因為他們不覺得能在生活中使用。
所以 讓孩子“察覺”數學能在生活中如何使用?是我們教學時要考慮到的
這也與108課綱的概念雷同。

想與各位分享老師的金玉良言:

 

 

一、以小學生為主體的教學

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看小孩,對大人簡單的,對孩子不一定簡單

 

當我們提供某題的解題方式,這個方式是“我們對這題的想法”
例如一年級數學,最基礎的加法:9+5=?
有畫圈圈,折手指等方式可以算出,其中畫圈圈的方式更有多種
除了孩子是否能夠正確算出答案外
老師更要去了解『孩子是用哪種方式算出來
每一種方式都能夠體現孩子目前的狀態,是否能夠更進階
那更進階的方式能用哪些方式進行?
這些都是老師必須多接觸、觀察孩子,並用他們的語言提供『也許這樣的方式會更好』

 

一定要循序漸進,而不是突然跳級,讓孩子措手不及而排斥

 


二、不要覺得自己的臨門一腳是關鍵

 

大人常常會突然想補充些什麼,例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三角形時
他們不會知道三角形的定義是,三個邊三個點(三年級的程度)
對大人是簡單,覺得要就要多學一點,超前部署
但對孩子來說,不是這樣的,你在說什麼他們是聽不懂的
此時各位老師或家長,可以參考教育部對於各年級的教學課綱
就會發現我們所補充的內容,是否能按照各階段,符合孩子各年齡層的程度
有些孩子能馬上抓住重點,而有些孩子則是需要時間消化
 

 

三、讓孩子在上課中發現自己的價值,而不是把他們當客人

一道題目有多種解法,每個人的想法不同,沒有最好的解法,但解法卻有快慢
例如前面提到的9+5=? 畫圈圈與折手指都可以解題,但明顯的折手指的速度會更快
要從前面晉升成後面抽象的方式,除了老師專業教法,也可以讓同學們用他們的語言去教不會的同學。

戴娟穎老師分享,他的上課方式會使用『分組討論
但也不是沒有主題的與他人“聊天”,而是他們必須“討論出”有沒有更多解題方式
並在會後與全班分享,分享的過程中,也會知道他人的想法,以及訓練表達能力

 

 

四、學習是一點一滴,而師長們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

 

很多時候,大人們無意中所說的一句話、一個行為,可能就會被孩子們記住,且念念不忘
好的就罷,如果是一句玩笑話,可能就永遠埋在孩子的心裡頭
像我本身從小就比較樂觀,長大過後可以把以前不好的事物,當作反面教材
隨時提醒自己不可以像別人一樣
依稀記得我的奶奶很兇,也不喜歡我,不過她罵也不是全無道理
但這個道理卻是過了20年,才突然想起,知道這句話的意義。
以前她在教我做紙盒的時候,做到一半,我就躍躍欲試,想自己也跟著做
於是奶奶罵了我:「我在教你的時候,你要認真聽,不是自己在那邊做做做;後面沒聽到你不會又要叫我教你,這樣要說幾次?」
後來,當別人講話的時候,我都會下意識的先聽人把話講完,再做他要我做的

 

孩子真的就是海綿,師長真的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。

最後統整老師給我們的提醒

  1. 不要揠苗助長
  2. 不要用大人的角度看小孩
  3. 簡單中的不簡單才難
  4. 用專業的角度對待小朋友

 

(持續分享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OYO 的頭像
    YOYO

    YOYO共學生活

    YO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