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先撇除孩子受傷生病的哭,這個當然要馬上處理。)
在上親職教育一課時,老師反覆的跟我們提到教養是很複雜的
當孩子哭又鬧,你是否曾經問過孩子?
「你到底在哭什麼?」
「你到底在鬧什麼?」
但有時候,你真的不用當下就逼孩子說出來,
試想你在哭的時候,如果有人問你:「你在哭什麼?」,你一定希望他安靜讓自己靜靜
等情緒過了,自然就會想講了。
我帶小一的孩子時,他們常常哭到尖叫,我也只是靜靜的先陪在他旁邊
他如果需要抱抱,就抱他;不需要的話就隨時遞張衛生紙
我會反覆的提醒他,如果你需要我幫忙,你可以跟我說,只用尖叫我會不知道怎麼幫你
通常哭到最後,自己冷靜,孩子就能慢慢說出當時到底怎麼了 或 他當時到底在意什麼
其實大人跟孩子一樣,等到冷靜,才能夠說出到底怎麼了。
師長和孩子兩方的心情都很重要,情緒沒有對或錯,但你可以去同理。
同理-同理不等於同情,但同理可以讓孩子有被陪伴的感覺。
當情緒發生時,可以先描述當時的情境,再以適當的情緒語彙,標示出孩子當時的情緒。
例如:你是因為玩具被弟弟搶走,所以很生氣對嗎?
你看起來很難過,發生什麼事情嗎?
也許沒辦法給他原先當時的東西,但你可以“陪著孩子”一起想補救的方法
而被同理過的孩子,才有可能同理別人。
聆聽及回應孩子的情緒
1. 陪伴:我願意花時間跟你在一起
2. 被愛/關注:我關心你所發生的事情
3. 接納:不管你的情緒如何,我都會接納你
4. 理解:我願意理解你的處境
5. 獨特性:我現在就只專心聽你一個人說話
這五點如果可以用在孩子鬧脾氣時,相信很多時候都會迎刃而解。
提醒『態度比技巧重要』:你「願意了解」比你了解的「正不正確」更重要
講錯或講對不是重點,而是進而了解孩子。
例如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:
雖然我講的不對,但你有沒有感受到我想了解你?
這是你與孩子建立情感關係的關鍵。
『尊重/理解/陪伴』把話題連結到孩子身上
-
另外我很喜歡老師分享的一本繪本「傻比傻利』
他裡面是描述一個「想很多」的孩子
想很多的人,他其實需要花更多力氣去安頓自己的心情,這就是他的人生課題。
但同時,他也是非常體貼的人。
我非常有同感,因為我自身也是屬於想很多的人,
所以我不停的找方法,讓自己好過一些。
你也遇過自己無法處理的窘境嗎?
歡迎跟我分享你的故事
留言列表